主页 > 新闻 >

广州青年“脱单”40年

2022-07-20 10:07 | 来源:未知

 广州青年“脱单”40年

 
  家中无榜样、教学无课程,社会文化作品失真是当前婚恋文化引导的痛点
 
  年轻人按照卡片编号翻阅着异性的资料,如果遇到感兴趣的或看对眼的,记下编号,婚介所便会帮忙沟通让双方见面。如果聊到最后,都没有要到对方的电话或地址,这段相亲基本宣告结束。
 
  40年前,青年朋友如何“脱单”?1982年,全国第一家经市政府批准,专门给青年介绍“对象”的场所——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成立了,地点就在广州北京路商业步行街上的青年文化宫。
 
  如今,转型升级后的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青年婚恋服务研究中心,不仅打造了线上婚恋服务平台,还在线下引入了一系列与婚恋相关的心理咨询、教育辅导等公益项目,帮助青年人正确处理和经营恋爱关系。这里为成千上万的单身青年提供了更多交友、婚恋的平台,为他们的“脱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开发最浪漫的集体婚礼
 
  冯均松曾是团广州市委的老干部,当时他敏锐地发现年轻人普遍存在找对象难的问题。那时,年轻人想找到称心如意的恋人,主要靠介绍和相亲。
 
  于是,冯均松想了很多好办法,这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团广州市委定期举办的联欢会。自从婚介所成立后,周末到这里喝茶、跳舞、相亲、谈恋爱,成为当年广州青年人中很时髦的一件事。不仅如此,婚介所还为单身青年提供青年婚姻心理咨询服务,让青年们正确认识恋爱心理,准确把握恋爱契机。
 
  当年的一桩盛事是,1984年,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在东方宾馆为成功结成连理的青年朋友举行了隆重的集体婚礼,当时的广州市市长叶选平出席并做了证婚人。
 
  截至1984年6月,广州青年婚介所先后共撮合了1400多对有情人,成功率达14.4%,高居全国婚姻介绍所之首。40年来,广州有30多万单身青年在团组织的帮助下步入了婚姻。
 
  其实,广州共青团举办的首届青年集体婚礼是在1983年。2001年,广州共青团组织33对新人,在海南三亚举行了广州青年海底潜水集体婚礼。那时,“海”誓“山”盟的青年集体婚礼消息,纷纷被推上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头版。随着广州青年集体婚礼的不断创新,形式越来越多样,青年们曾到珠穆朗玛峰和海底举办集体婚礼。
 
  参与过珠穆朗玛峰集体婚礼的项阳夫妇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情景。“珠峰,一直是神圣、纯洁的代名词,9对新人在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举行集体婚礼,一起感受雪域高原的祝福,20多年了,至今难忘,意义非凡!”
 
  作为当年集体婚礼的策划人,现任广州市团校党委书记的杨成说,出发当天,很多群众围观并祝福新人,天空中有多架航模飞机盘旋着把金粉撒向新人。抵达西宁后,他们沿着青藏公路向西藏、向珠峰进发。尽管途中经历了高原反应等重重困难,但大家都坚持了下来。他回忆,尽管当年珠峰大本营条件有限,但集体婚礼还是很庄重,婚礼在神圣的珠穆朗玛峰见证下,以汉藏民族特色举办,特别浪漫。
 
  “这是海底潜水婚礼证书!”拿着当年的报纸,杨成兴奋地告诉记者,当年33对新人用专门定制的纸和笔,身穿潜水服,在海底十米处签下了结婚证书,并交换戒指,身边成群的海洋生物见证了浪漫的婚礼。这次婚礼,也创下最多人参与的潜水婚礼世界吉尼斯之最。
 
  40年来青年对婚恋认识的变迁
 
  时至今日,在熙熙攘攘的北京路千年古道上,这家婚介所仍挂着“新中国第一家婚姻介绍所”的牌匾,大厅展示空间还可以看到这些集体婚礼的老照片。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青年婚恋服务研究中心主任胡展鸿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这里的人,无一不是想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对于幸福的判断在不断地改变。“我们希望的是,能够让幸福回归它的本质,不要被太多外界的因素干扰。”
 
  2021年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青年婚恋服务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在职90后青年有近半倾向于从朋友/同学之中发展恋爱对象,而选择婚姻介绍所/婚恋网来找恋爱对象的青年只占1.09%。面对当下青年“结婚难”的问题,不免让大家又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政府搭建婚介平台的首创精神。
 
  40年前,婚姻被认为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只要男女双方不反感对方,亲朋好友觉得合适,他们就会顺理成章结为夫妻。如今,婚恋观念的转变促使青年人对婚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胡展鸿坦言,这一代广州青年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获取到的信息非常丰富,他们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出现了不同的婚姻观念,这与父母一辈形成了强烈对比。“一些人相亲,总怀揣着对‘完美’另一半的幻想,或带着严苛的条条框框,抱着‘下一个更好’的心态,这只会让找到对象的概率越来越低。”
 
  值得注意的是,各种交友联谊的平台和活动越来越丰富,不少适龄单身青年的择偶内驱力却不强。胡展鸿发现,来自家人、亲友和自身甚至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加紧考虑终身大事,而他们却又因为缺乏恋爱经验,使得婚姻大事悬而未决。
 
  胡展鸿说,“婚介的方式不管怎么变化,内涵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提供一种人与人之间认识了解交流的方式,从这些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到青年人择偶观念的变化。”
 
  2017年,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在城隍庙广场举办了一场岭南民俗特色婚礼,有一对“意想不到”的夫妻因婚介所结缘。“嘉欣”和“炳强”,一个是80后未婚女硕士,一个是70后离异女儿随己的汽修师傅。女方是要求太高了刷走了很多人,男方是条件不理想很多人望而却步。当工作人员问嘉欣,“你为什么会选择炳强,你不介意做她女儿的继母?”嘉欣说,“炳强用行动和真诚打动了我。”2017年春节,嘉欣在朋友圈里面发了个动态想去三元宫,其他认识的单身男性往往只是点赞或者口头说个“新年快乐”之类的话语,只有炳强主动提出陪她去。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变迁,青年婚恋困难的根子不再是社交渠道和社交成本。胡展鸿形容,“青年拿出手机‘摇一摇’就能认识不同领域的陌生异性,但使用渠道和解决婚恋问题的短板限制了缘分发生。”于是,广州市青年文化宫把工作关注点放到了对青年的婚恋教育当中,“炼爱学堂”成为其常年爆满的活动项目。讲师常常举炳强和嘉欣的故事作为例子,“让对方喜欢你需要的是身体力行,而不是嘴上承诺”。
 
  “脱单”意愿和“恐婚”情绪
 
  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在职90后中的单身群体脱单意愿比较高。单身青年中有63.55%的青年是有脱单意愿的,无脱单意愿的青年仅占9.19%,还有27.26%的青年对于脱单是无所谓的态度。
 
  胡展鸿坦言,单身潮是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离婚的个案发生了。这代恐婚的青年,正是上代离婚潮中的子女。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下,他们眼中婚姻的价值或婚姻的作用,肯定是大打折扣了。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爱好。”胡展鸿表示,如何将两个人的爱好、圈子交集起来,是恋爱开始的契机。对于广州在职未婚90后来说,连作息都难以确定对方和自己相同,如果两个人像是生活在不同时区,那彼此陪伴的时间会变得难以协调。“大多数人会将自己的生活习惯转化为择偶时的条件。”有相同的爱好意味着彼此可以对同一件事物产生共鸣,他们也会认为对方与自己的合适程度更高。
 
  值得关注的是,胡展鸿称,婚恋辅导工作属于亡羊补牢的手段,通过心理、法律、社会工作等专业手法帮助已经陷入情感问题的青年早日走出情感的阴霾。通过社会教育的手段将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的短板补齐。胡展鸿发现,在婚恋服务的过程中,其实很多两性婚恋问题是日积月累的,也是从技术问题到原则问题的转变,如果能够有专业婚恋手段的提早介入,婚姻破裂的状况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
 
  谈恋爱要不要进行成本精算
 
  胡展鸿指出,“可得性”高才会主动出击。在选择潜在伴侣时,广州在职未婚90后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不论这个人条件有多符合自己的理想,他们都会去评估自己与这个人未来可能会在一起的概率。如果这个概率很小,会选择直接放弃,不去追求。
 
  “找对象”是要投入成本的,包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机会成本。胡展鸿觉得,这几个成本还会跟财富成本形成“通兑”。比如为什么迟迟不作决定,是担心在对方身上消耗了自己的机会成本,实现更大利益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以前的青年“找对象”,可能是为了解决有个配偶组建家庭;现在青年可能会着重考虑,找了这个对象会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是负担还是助力。胡展鸿认为,很多青年会考虑这个问题,而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这个就是门槛。
 
  曾经有个小老板来婚介所“找对象”,他对工作人员说明了自己是做外贸的,想找一个英语专八的女生。工作人员反问他:找工作还是找对象?小老板振振有词地说,“我希望找到一个能够扶持我事业发展的女生。”他的一番话随即被工作人员泼了冷水,“你还是老老实实招个员工,你找个老婆免费给你干活,不是明摆着让人吃亏?”
 
  胡展鸿直言,现在的年轻人,许多个体都很优秀,事业有成,但他们的想法都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他们可能更多会担心,另一半会不会给他带来家庭负担,成为他的拖累。“他们不想因为结了婚而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水平,他们当中,很多人宁愿不结婚,也不要降低生活水平,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写照。”
 
  “幸福婚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绵长的经营,更是家风的传承。”在胡展鸿看来,当青年把爱情押注在匹配和筛选之上,近年来的离婚比例则不断上升,让青年婚恋服务研究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家中无榜样、教学无课程,社会文化作品失真是当前婚恋文化引导的痛点。
 
  胡展鸿说,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的婚恋教育和婚恋辅导工作则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探索开展的,婚恋教育着眼于未雨绸缪,把必要的婚恋沟通技巧和婚恋问题解决手段通过课程和文化作品呈现,引导青年建立文明健康的婚姻家庭理念和科学有效的婚恋技能。
 
  团团“发对象”
 
  从事共青团史研究的广东省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邵明众认为,婚恋是青年发展中的大问题,共青团始终着力于宣扬正确的青年婚恋观念,提供具有公信力婚恋平台,致力于解决青年发展过程中的婚恋问题。
 
  百年前,建立青年团的五四一代青年就曾经从思想启蒙和解放的角度深入地研究和谈论过青年婚恋问题。青年毛泽东曾就赵五贞自杀事件撰写抨击旧婚姻制度的系列评论。
 
  新中国成立后,团组织不仅协助党委和政府在全国青年当中树立文明的婚恋风俗,还为广大青年婚恋提供交心交流的平台,“组织介绍”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婚恋的颇具公信力的背书。
 
  改革开放新时期,共青团则主动发挥着婚恋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一方面在学校课堂上宣传和教育青年建立正确的婚恋观,另一方面建立起各类公益婚姻介绍机构,利用集体婚礼、公益婚礼等多种形式,引领青年建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新时代以来,共青团积极回应青年“团团发对象”的呼声,将“青年婚恋”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帮大龄青年“脱单”,还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搭建青年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婚恋交友活动,助力单身青年“脱单”。

编辑:小编